年过完了,假期结束了。翠花、淑芬、建国们回到北上广深,纷纷变回了露西、薇薇安、史蒂夫。要上班了,还有的要换工作了。但很多文章都说今年的就业形势并不乐观,真的是这样吗?
70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
一份报告警告,随着第四次工业革命到来,超过将500万人面临失业。所谓第四次工业革命以一系列科技进步为代表,比如移动互联网和云技术、大数据、新能源、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。
报告预测,新一轮工业革命将创造210万个新工作岗位,主要领域包括计算机工程、数学。但是,700万个工作岗位将消失,其中办公室白领和管理岗位受冲击最大。
据中国青年网报道,1月15日在北京举办的“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最新动态及热点问题高峰论坛”上,相关部委官员表态,今年重点要研究编制创新改革,特别是高校、公立医院不纳入编制管理后对相关改革的影响。
2016真的会有失业潮吗?
2016年中国经济面临“三去一降一补”的结构性改革,即经济运行去杠杆、工业去产能、楼市去库存、降实体经济融资成本、补供给侧和人力资源短板。
此前,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曾撰文指出:从2011年以来,中国经济持续下行,但就业状况无恙。但也许在2016年,中国可能逐渐面临职业难求、薪酬难涨的持续压力。
在过年期间,走亲访友中也确实发现,经济不好!很多亲朋好友的厂子、公司都关门倒逼,或者随时歇业,有的制造业工厂,从来都是过年放3天假,初三就开始加班的,但今年听说早早就放假了,一放放到正月十五才上班。不是因为老板傻,而是实在没那么多活可干,老板们显然也不能亏了,这些制造业工厂大部分都是底薪很低,开工赚工时,多拿加班费的,所以长时间放假,工人们收入基本被打了对折。不过这还算是不错的,听说南方几个朋友的厂子,已经裁了几轮员工了。
有的老板说,今年的生意肯定不会好做,客户少了,订单少了。出口生意还不够汇率折腾的,国内做衣服的也基本没什么人要了,而一些做化工的,则受到环保的要求,基本都停产了。至于小钢铁厂,五金厂在去年就已经干不下去了。制造业的寒冬已经来了,这是相当肯定的。原因主要是三方面,第一企业负担太重,实在活不下去了,各种税费加在一起,企业不创造40%的毛利,基本上很难生存。第二资金缺乏,银行很难贷款了,即使拿到钱,利率的风险补偿也太高,如果借钱的成本在年化10%,那还不如把厂子关了什么也不干。第三,用工成本太高,工人现在要价太高,企业如果要转化这部分成本,必须加在商品上,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就失去了市场竞争力,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大工厂都迁往了东南亚。中国制造基本上被成本扼杀。工厂迁走了,工人自然是大比例的失业。有的厂子比如富士康,还大比例增加了机器人,其目的也是提高生产效率,降低人员比重。制造业的就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减弱,内部成本上升,科技升级的多重压力,未来越来越差的就业形势,将是一个趋势。
有人说了,工人多要点钱有什么不对,不能老是昧着良心,替资本家说话。这个确实不能怪工人,由于房价上涨,工人的生活成本增加。他们也要租房也要吃喝还要养家,所以如果企业主给不到这个收入,他们也是不如回老家,没有人愿意倒贴钱工作的。所以这就是一个僵局,工人要开工,企业就没利润,产品没有价格优势,如果降工资,那么工人宁可不干。双方谈不拢,企业就不干了。而这其中罪魁祸首就是生活成本,生活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就是租房,可以说包租婆们是扼杀中国制造的直接凶手。
制造业的失业增加不可避免,而且短期内应该是不可逆的趋势,那么新兴行业呢?今年恐怕也不乐观,由于资本开始退潮,很多创业公司拿钱会越来越困难,恐怕烧钱的公司会率先倒掉。互联网的江湖也会进入残酷的优胜劣汰,拿个PPT就骗来千万投资的日子恐怕也是一去不复返了。但好在新经济下,还有足够的就业空间,A公司倒掉了,还有BC,只是创业公司的生命周期,可能也要在经济大势之下大大缩短了,所以那些身处互联网行业之中的人,恐怕换工作要更加频繁,收入的溢价能力也会逐渐降低。除非你是那种特别优秀的人才。
制造业和新经济之外,还有很多传统经济模式,这些员工可能从没想过换工作,也没有太多的失业危险,但他们不得不承担收入降低的痛苦,企业利润下降,加上反腐让之前一些肥的流油的企业,纷纷表姿态,压缩员工收入和福利。
这就是今年的就业形势,失业潮主要体现在制造业上,没有想象的那么可怕,其他行业主要表现在收入下降,企业生命周期缩短上。所以这是韬光养晦的一年,扛过去不折腾是对大家的忠告。